過往活動

媒體報導: 腦退化認知療法減家庭摩擦

2013/03/17

媒體報導: 腦退化認知療法減家庭摩擦
 
資料來源:

成報 – 醫健 – A8

日期: 2013年3月17日 (星期日)
標題:

腦退化認知療法減家庭摩擦

參考網址:

http://www.singpao.com/xw/gat/201303/t20130317_424368.html

媒體報導: 成報- 腦退化認知療法減家庭摩擦
 

應付腦退化症可以有不同方法。有長者照顧服務中心,運用創新的治療方法「蒙特梭利認知障礙症療法」,減少患者與照顧者的摩擦。「蒙特梭利認知障礙症療法」,是按患者個人的需要、長處、技能、能力及興趣來創作活動及編排角色、常規任務、給予足夠的環境提示及重患者的潛能等。

根據生署在2006年的推算,全港大約有7.5萬人患有腦退化症,當中65歲或以上的發病率達8%,而80歲或以上長者,每四個就有一個是患者。現時只有少於兩萬名腦退化症患者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務。腦退化症,由輕至重排列缺損程度,是輕度認知障礙、輕度、中度及嚴重腦退化症。

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轄下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,自2010年開始了兩年的先導計劃,提供服務予早期認知障礙患者及初期腦退化症患者。2012年開始,由凱瑟克基金資助營運,繼續三年服務。中心早前進行一項「腦退化症患者與照顧者日常生活記憶調查」,訪問126位輕度認知障礙及腦退化症患者及126位照顧者,並於昨天舉行發布會。

能力評估差異很大
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長者照顧服務總監唐彩瑩,調查結果顯示25%被訪患者認為言語障礙是他們遇到的最大困難,例如在命名一些比較少用之物件或不熟悉之人物時,會出現困難;75%被訪患者均認為日常生活中學習障礙是最大困難,例如他們會忘記煮食的步驟,經學習後也不能會如何煮飯。

另外,調查又發現患者與照顧者在能力評估上有很大的差異,患者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,而照顧者則傾向低估患者的能力。這會促使患者與照顧者之間產生摩擦,引致溝通問題及困難等。

57歲的李太,兩年前發現有腦退化徵狀,自我照顧能力不斷下降。李太屬於少數較年輕便患上腦退化症的患者,作為一位家庭主婦,李太希望可以協助丈夫打理家頭細務。然而,李太很多時候高估自己的能力,認為自己可以妥善處理事情,但往往卻要丈夫善後,增加丈夫照顧時的負擔。李先生表示,「我試過一連五天也食炆火腩!她又試過將魚骨一起倒到炒飯裏!」患病初期,李先生由於不清楚李太太的病情,所以很多時不明白太太的一些古怪行為,因而跟她吵架。

活動以多讚賞為主
李太由2010年開始,在該中心持續接受訓練。李先生表示,太太在參加訓練後心情明顯較以前開朗,笑容亦多了。他表示,中心的活動設計以多讚賞為主,讓太太感到別人接受及肯定她能力。

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顧問戴樂群建議與患者溝通時多用同理心,如不明白想表達的意思,可歸納及重覆他的說話內容,讓患者知道有人明白其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