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往活動

媒體報導: 機不離手 網絡社交沉溺症候群

2014/12/23

: 20141223 (星期二)
資料來源: 經濟日報 – 副刊 – 健營坊 – C8 
標題: 機不離手 網絡社交沉溺症候群

剪報圖片:機不離手 網絡社交沉溺症候群

 

有沒有留意到,出席任何社交聚會時,有些人會機不離手?手機,不只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,也具備娛樂功能,除了手機遊戲外,網上社交平台是當今令到不少人沉迷手機的一大原因。

可知道,情況嚴重的話,會是一種沉溺症候群……

問大家,手機不在身,或未能進入網上的社交平台、無法使用即時通訊工具,有否出現一種欲罷不能的負面感覺?如是,那可能是病態成癮症。醫學上,沉溺行為的定義,是指進行了一件事後,要再做更多才能維持起初的滿足感,不能做的時候卻出現像戒煙戒酒的斷癮反應,如坐立不安、身心不順,顯著影響日常生活運作。

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許子穎,解讀都市人沉迷網上社交平台的現象。她認為,現在不論身在何方,一機在手,可隨時與其他人聯絡。「這種非常快捷的回應,想要的想知的立時能得到,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提供強化(Reinforcing)的作用,增加人的快感,以及對世界的操控感。凡感覺好的東西,希望重複發生,是推動他們繼續投入參與的動力。」事實上,不論藥物、酒精、賭博、還是其他令人成癮的東西,有個很大共通點,就是有即時快感、回報及令人期待的感覺。

另一方面,亦由此反映,人的獨處能力愈來愈低。「以前的人覺得等待回應是很正常的一件事,但現代人心急又怕悶,時刻要透過網上社交平台來消磨時間(Kill Time),並養成習慣,某程度反映他們無辦法處理負面情緒(如寂寞、空虛)。」

表達能力降 影響現實社交
凡事總有兩面,透過網上社交平台或即時通訊工具,我們可以更輕鬆和方便地跟外界保持聯繫。此外,有研究發現,在網上社交平台上發表意見,或得到別人回應自己,確實會令人得到被聆聽、被關心的感覺,繼而提升社交自信。但是,過分專注手機上的人際交流,或沉醉於個人相片或文字的即時分享,當刻在自己身旁的人或感到不被尊重,影響彼此的關係。

再者,愈沉迷網上社交,與其他人面對面的交流時間變相減少,有機會令社交能力、表達能力下降,尤其對小朋友的影響最為深遠。他們本應在一個社交、人際關係、表達溝通能力的發展階段,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多多練習,若然機會減少,他們的損失很大。「人習慣在虛擬世界活動,當走到現實世界,面對人的表情及反應,可能會不知如何是好,即所謂不懂看眉頭眼額,日後難以在社會生存。」

解決方法靠節制
她又指出,自網上社交平台普及化,出現兩種明顯現象:一、由於毋須拋頭露面,責罵他人的顧慮減少,發言也變得隨心所欲,不顧後果。二、表達同情泛濫,以為在鍵盤上按個「Like」就足夠,實際上不會有任何行動去支援對方。「不論網上平台或面對面的溝通模式,要做到深入溝通真正了解,並不是用隻字片語就做到,所以在網上社交平台中,別人罵好讚好,不用太過在意。」

至於想解決沉溺行為,其實並不容易,需要各方面配合。像大夥兒見面時,可協議聚會時暫時放下手機,只要大家遵守,會形成一種良好共處的氣氛。個人方面,給自己適可而止的規則,如吃飯時、上床後不用手機,享受完全安靜的一刻,整頓思緒。再者,很多有沉溺行為的人,本身社交能力薄弱,或不懂得處理個人情緒,因此每個人應及早建立自娛、解悶、消磨時間和調節情緒的能力,減低沉溺行為的形成。

沉迷手機影響婚姻?
早前內地有對新婚夫婦,因太太沉迷玩手機,惹來丈夫不滿並傷害她洩憤。許子穎表示,沉迷手機活動,有機會影響婚姻關係。若然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存在問題,往往其中一方可能藉故玩手機而逃避跟另一方相處。「所以當一個人沉迷玩手機,其身邊的人要幫助他們,但解決問題的重點,可能不只是如何減少對方玩手機,還需深入了解當事人,是否正在透過手機來逃避壓力或其他問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