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往活動

媒体报导: 机不离手 网络社交沉溺症候群

2014/12/23

: 20141223 (星期二)
资料来源: 经济日报 – 副刊 – 健营坊 – C8 
标题: 机不离手 网络社交沉溺症候群

剪报图片:机不离手 网络社交沉溺症候群

 

有没有留意到,出席任何社交聚会时,有些人会机不离手?手机,不只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,也具备娱乐功能,除了手机遊戏外,网上社交平台是当今令到不少人沉迷手机的一大原因。

可知道,情况严重的话,会是一种沉溺症候群……

问大家,手机不在身,或未能进入网上的社交平台、无法使用即时通讯工具,有否出现一种欲罢不能的负面感觉?如是,那可能是病态成瘾症。医学上,沉溺行为的定义,是指进行了一件事後,要再做更多才能维持起初的满足感,不能做的时候却出现像戒烟戒酒的断瘾反应,如坐立不安、身心不顺,显著影响日常生活运作。

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註册临床心理学家许子颖,解读都市人沉迷网上社交平台的现象。她认为,现在不论身在何方,一机在手,可随时与其他人联络。「这种非常快捷的回应,想要的想知的立时能得到,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提供强化(Reinforcing)的作用,增加人的快感,以及对世界的操控感。凡感觉好的东西,希望重複发生,是推动他们继续投入参与的动力。」事实上,不论药物、酒精、赌博、还是其他令人成瘾的东西,有个很大共通点,就是有即时快感、回报及令人期待的感觉。

另一方面,亦由此反映,人的独处能力愈来愈低。「以前的人觉得等待回应是很正常的一件事,但现代人心急又怕闷,时刻要透过网上社交平台来消磨时间(Kill Time),并养成习惯,某程度反映他们无办法处理负面情绪(如寂寞、空虚)。」

表达能力降 影响现实社交
凡事总有两面,透过网上社交平台或即时通讯工具,我们可以更轻松和方便地跟外界保持联繫。此外,有研究发现,在网上社交平台上发表意见,或得到别人回应自己,确实会令人得到被聆听、被关心的感觉,继而提升社交自信。但是,过分专注手机上的人际交流,或沉醉於个人相片或文字的即时分享,当刻在自己身旁的人或感到不被尊重,影响彼此的关係。

再者,愈沉迷网上社交,与其他人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变相减少,有机会令社交能力、表达能力下降,尤其对小朋友的影响最为深远。他们本应在一个社交、人际关係、表达沟通能力的发展阶段,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多练习,若然机会减少,他们的损失很大。「人习惯在虚拟世界活动,当走到现实世界,面对人的表情及反应,可能会不知如何是好,即所谓不懂看眉头眼额,日後难以在社会生存。」

解决方法靠节制
她又指出,自网上社交平台普及化,出现两种明显现象:一、由於毋须抛头露面,责骂他人的顾虑减少,发言也变得随心所欲,不顾後果。二、表达同情泛滥,以为在键盘上按个「Like」就足够,实际上不会有任何行动去支援对方。「不论网上平台或面对面的沟通模式,要做到深入沟通真正了解,并不是用只字片语就做到,所以在网上社交平台中,别人骂好讚好,不用太过在意。」

至於想解决沉溺行为,其实并不容易,需要各方面配合。像大夥儿见面时,可协议聚会时暂时放下手机,只要大家遵守,会形成一种良好共处的气氛。个人方面,给自己适可而止的规则,如吃饭时、上床後不用手机,享受完全安静的一刻,整顿思绪。再者,很多有沉溺行为的人,本身社交能力薄弱,或不懂得处理个人情绪,因此每个人应及早建立自娱、解闷、消磨时间和调节情绪的能力,减低沉溺行为的形成。

沉迷手机影响婚姻?
早前内地有对新婚夫妇,因太太沉迷玩手机,惹来丈夫不满并伤害她洩愤。许子颖表示,沉迷手机活动,有机会影响婚姻关係。若然两个人之间的关係存在问题,往往其中一方可能藉故玩手机而逃避跟另一方相处。「所以当一个人沉迷玩手机,其身边的人要帮助他们,但解决问题的重点,可能不只是如何减少对方玩手机,还需深入了解当事人,是否正在透过手机来逃避压力或其他问题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