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往活動

勤有功,戲無益?

2014/07/21

勤有功,戲無益?

相片:勤有功,戲無益?

 

中國人有句說話:「勤有功,戲無益」。隨著學齡越推越早,密集的學習安排,小朋友玩耍的時間越來越被定性為次等需要,甚或是無必要的奢侈品。但遊戲真的毫無益處嗎?

著名遊戲治療大師Garry Landreth曾說:「鳥飛、魚游、兒童遊戲。」遊戲是兒童的本能,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、想法和行動的工具,是他們最自然的溝通方法。近年研究反覆指出遊戲對兒童的身體、認知、情緒、社交及整體發展有不能替代的正面影響。透過遊戲,兒童的神經網絡的接連受到刺激,改變腦部組織結構,幫助發展智力、情緒調節能力及抗逆力。透過遊戲,尤其是戶外的活動及沒有規範性的遊戲,兒童發展他們的大小肌肉和協調能力,心肺功能及新陳代謝得以提升,也能減少過重的機會,整體上更健康。透過遊戲,兒童學會不同詞彙,更直接地了解時空、規範等抽象概念,探索他們未知的世界,自然地發揮想像力,創意與專注力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,甚至為日後握筆書寫作好準備。透過遊戲,兒童經歷愉快,克服恐懼,有機會冒險和接受挑戰,學習計劃、堅持和自制,建立自信,也從中學習處理挫敗和失望。透過遊戲,兒童結交朋友,有機會與人合作和分享,學習易地而處及互相幫忙,從中建立感情的連結和信任,同時亦加深自我的認識和肯定。

遊戲有著眾多的好處,可是若把遊戲淪為達到以上好處的手段,遊戲本身可能會逐漸失去樂趣,甚至成為一種壓力。事實上,今時今日的香港,比起幾十年前,並不缺乏各種各樣的玩意。各式各樣的興趣班、林林種種製作精緻的玩具、電子遊戲、網路遊戲……它們都打著寓學習於娛樂的旗號,強調其教育意義及對兒童發展的幫助。筆者並不否定這一切的價值,然而當小朋友只是被「安排」去玩,玩的過程中總被提醒要「怎樣玩」,最後還會被追問玩完後「學懂」了什麼;遊戲那種自發自主、充滿彈性和樂趣的本質便被剝奪了,隨之而來的好處當然也就打了折扣。

遊戲是兒童的本能,也是兒童的權利。讓兒童自由地玩、自發地玩及自主地玩,才能真正透過遊戲豐富孩子的生命,啟發他們的潛能,使他們快樂地成長。

- 資料由本會醫療健康服務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許子穎女士提供 -

 

醫療健康服務 - 臨床心理服務

觀塘

地址: 九龍觀塘翠屏道3號9樓

電話: 2950 8101

傳真: 2951 9013

電郵: health@cfsc.org.hk

 

銅鑼灣

地址: 香港銅鑼灣禮頓道119號公理堂大樓19樓

電話: 2856 2330

傳真: 2295 3403

電郵: cmb@cfsc.org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