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往活動

媒體報導: 體質偏頗 帶下病

2014/04/22

媒體報導: 體質偏頗 帶下病
 
日期:

2014年4月22日 (星期二)

資料來源: 經濟日報 – 副刊 – 醫健營 – C8
標題:

體質偏頗 帶下病

參考網址: 請按此
 
剪報圖片:經濟日報- 體質偏頗帶下病
 
當身體出現一些異樣時,有時候為怕尷尬,想知又不敢問,搞到個心經常囉囉攣。
 
女性帶下病的確是一個令人難以啟齒的疾病,根據中醫理論,此病反映了體質的偏頗,是身體發出的警號,因此必須及早發現問題,及時治療。
 
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銅鑼灣中醫健康中心註冊中醫師李翠妍表示,帶下病是一個女性常見的問題,主要成因有 3 方面,包括:脾虛、腎陽虛和濕熱下注。「由於脾虛運化失司,水液代謝欠佳,因而導致身體積聚濕氣。濕氣可以積聚在不同位置,所衍生的問題也有不同,例如濕氣在頭部積聚,會頭暈、頭重,如濕氣在下焦積聚,便會形成帶下病。」
 
濕氣積聚,歸因素體脾虛、水滯不運化、經常進食生冷食物、阻礙脾胃消化吸收功能;其次是久居濕地,住近海邊,感受濕邪。另外,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7 種精神活動歸入五行,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 5 個臟器)也是歸入五行,所以當情緒不好,便容易傷害五臟,其中思慮傷脾,故思想負擔重或經常憂慮的人,都有機會傷害脾胃。
 
腎陽虛亦是帶下病成因之一,此與先天稟賦不足,即母體懷孕時不夠營養,所以嬰兒出生後至長大,都有很大機會腎陽虛。房事頻繁、生產(產子)過多、老年體虛或長期生病,亦會傷腎,造成腎氣不固。另外,春天天氣潮濕,濕氣阻礙脾胃的氣化功能,形成脾虛、濕盛的體質,出現白帶。
 
帶下病患者的體徵
她指出,根據白帶的成因,帶下病的女性會有些共同體質。「如脾虛者,面色白或萎黃,還會胸悶不舒,大便稀爛。由於脾主肌肉四肢,故脾虛者亦容易出現四肢倦怠、浮腫、無力等。如是腎陽虛,她們通常夜尿多、小便清長、腰膝痠軟、面色晦暗、畏寒肢冷、小腹冷、大便溏、耳鳴等。濕熱下注者,會有口苦口膩、胸悶納呆、小便短赤、小腹作痛、容易暴燥等症狀。」
 
白帶由脾運化、腎閉藏,任脈所司,帶脈約束。正常都可以有白帶,多數白色或透明,無特殊氣味,量不多,月經前後、排卵期、妊娠期量可增多,而無其他不適。不正常的白帶,在量、色、質及氣味上有異常,如白帶太多或五色稠雜及腥穢者,便是屬於病理性白帶。

 

在西醫角度,白帶可以是陰道炎、宮頸炎、盆腔炎等情況,而中醫認為白帶是體質的反應,若不處理,身體出現的問題會愈來愈多。「人體五臟相關,初期脾虛置之不理,便會影響其他臟腑,導致身體愈來愈虛弱,免疫功能減低了,病痛自會多。」再者,帶下病可以是身體某些疾病的其中一個症狀,如果有五色帶下(混合了濃、血、黃),並有臭穢、體重突然下降,必須進一步檢查,排除惡性病變。
 
按個別體質治療
對治帶下病,必須根據病因,如脾虛,便需要健脾益氣、升陽除濕;腎陽虛便要溫腎培元、固澀止帶,濕熱的話,就要清熱止帶。患者切忌吃生冷食物,免得易耗傷脾陽,脾失健運而引起帶下病。辛辣、肥甘厚味的食物都少吃為佳,因會阻礙脾胃氣血運化,並生濕熱。

 

日常生活方面,不宜常接觸冷氣,或久居濕地,以免寒濕影響身體運化。針對帶下病,要保持外陰清潔乾爽,勤換內褲,注意經期產後衞生,禁止盆浴;經期勿涉水,避免久居濕地。對有交叉感染的帶下病,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。避免早婚多產及人工流產,防損傷腎氣。定期進行婦科檢查,發現病變時應及時治療。
 
帶下病的治療時間因人而異,如果近期才有此問題發生,病情可能相對輕微,調整身體時間不會太長,反之從小已有腎氣不足,長期有白帶,治療時期會較長。「中醫是看人的整體,例如脾胃虛濕氣重,除了有白帶外,濕氣亦可能流向頭部,容易有頭暈,或濕氣在中焦,會有作嘔作悶的情況,因此必須經過中醫的辨證論治,再透過適當的藥療改善病情。」
 
簡單日常食療
李翠妍醫師表示,有些食療適合帶下病女性進食,如用淮山、白扁豆煲湯飲用,有健脾去濕功效;用蓮子、芡實煲湯,可補腎固澀。白帶與濕氣有關,此湯水亦有助祛除濕氣,煲湯時間大概 45 至 60 分鐘左右。清濕熱,則可用土茯苓、金銀花加水煲來飲。